「電視新聞與政論節目愈來愈誇張膚淺。」這是經常聽到的抱怨,而且愈來愈多也愈來愈大。但這並沒有遏阻電視新聞與政論節目的誇張膚淺,實際上,反而變本加厲。
在抱怨這個現象、哀悼這個亂象之前,也許該先檢視看看,這個現象與人的行為慣性、心理情境的關聯如何?
不妨靜心想一下,大家最近一次看電視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動態是什麼?大多時候,拿著搖控器轉來轉去,對不?就算沒有頻繁轉台,眼睛盯著螢幕看,腦袋裡的心思也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。或者眼睛黏著電視的同時,一邊講著電話、看著i-Pad、玩著筆電、滑著手機、哄著女兒、燙著衣服…。
這和看文字媒體情況很不相同,當我們看文字新聞、特稿、專訪時,必須專心,幾乎不太可能看一篇文章又同時在做別的事情,透過文字媒體吸收資訊時,人是處在比較平靜專注的冷狀態。
若進一步把這二種媒體形態以冷熱區隔,則電子媒體屬於熱媒體,而文字媒體屬於冷媒體。
新聞與政論節目為什麼誇張膚淺?這和人在接觸熱媒體時的浮動傾向有關。
有些節目為了留住觀眾,就在注意力上加「重鹹」。要嘛夠誇張、要嘛夠驚悚、要嘛夠火爆、要嘛夠好笑…否則,只要1秒鐘沒抓住觀眾的注意力,觀眾的手指頭就會以一種無意識的反射按遙控器轉台,這一轉,什麼時候會再轉回來,就不知道了。
比方說,評論一件事情,政論節目上,名嘴一開口,往往都得擺出一副要將人生吞活剝的架勢,平常時人與人相處,這是很少發生的事,但在電視的政論節目上,卻司空見慣,為什麼呢?因為表情音調的誇張,就是為了拉住注意力。
只是,下一個問題是,觀眾在看完這些誇張的新聞與政論節目後,往往不由得生起一個莫大的疑惑,到底自己看的是新聞節目?評論節目?還是綜藝節目?
如果,看新聞變成在看綜藝,為什麼不乾脆直接轉到綜藝台或電影台就好,何必看新聞呢?但不斷透過誇張元素在注意力上下猛藥的結果,也會讓觀眾對新聞的公信與品質打上問號,乾脆關機不看,寧可去網路找資訊。
這樣的危機要解決,就必須努力殺出一條有品質的活路,試著不走低俗膚淺與謾罵的路線,但在節目的內容上,以專業做節目的深度支撐,取得長期的信任;在節目的取材上,緊密扣連與民眾利益、國家發展密切相關的主題,增加閱聽興趣。這不容易,但卻是必須的方向。
不斷下注意力猛藥,只會陷入殺雞取卵的自毀危機。(作者為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)
原載 中國時報 2014年07月14日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