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出席台大論壇發表演講,「詮釋」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接受《商業周刊》訪問的談話,認為希拉蕊「提醒台灣,失去經濟的自主性就會傷害到政治的自主性」,作為批判馬政府兩岸經貿政策的佐據。

但蔡英文只是選擇性詮釋了希拉蕊的談話,詮釋一半的希拉蕊不是希拉蕊。要正確理解希拉蕊談話,必須在兩個脈絡上還原。

一是平行還原希拉蕊受訪時的說法。希拉蕊提到「失去經濟獨立會影響你們的政治獨立自主」。部分媒體據此得出「依中害台」的結論。但希拉蕊也說,「如今的世界,我們都有某種程度的互依性」。在「獨立」與「互依」間,希拉蕊的真正重點是台灣「必須『權衡』到底要開放到什麼程度,以免失去經濟獨立」。

希拉蕊反覆表示:「多年以來,台灣做得很好」、「我認為台灣過去做得非常好」。這些「重點」都被抹去了。剩下半個希拉蕊,成了反中論者獨腳戲裡的超級布景。

二是垂直還原希拉蕊過去的談話,來探究希拉蕊談話的真意。2010年6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(ECFA)簽署後,隔年1月,時任國務卿的希拉蕊在國務院發表演說表示:「大陸與台灣有了更多的對話及經濟合作,兩岸完成了歷史性的ECFA就是明證,我們為這些感到鼓舞。」

如果希拉蕊的《商周》訪問「鼓舞」綠營與炒作恐中論的部分媒體。那麼又該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待希拉蕊因為兩岸簽了ECFA而「鼓舞」的談話呢?脈絡還原後,答案很清楚,希拉蕊用意在提醒謹慎,而非嚇阻交流,希拉蕊試著點出難局:既要融入世界經濟互依的體系,又要保持經濟獨立與政治獨立,這是極具挑戰性的難處。關鍵在,要拿出什麼藥方應對這個難局?

長期以來綠營抨馬最厲的,就是馬任內加深對大陸的經濟依賴,傷害台灣利益。除了希拉蕊談話被片面詮釋做為炮打執政黨兩岸經貿政策的炮彈,日前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威爾遜發表報告,他認為台灣40%的出口是到中國大陸,兩岸處於不對稱的貿易關係,如果不做出調整,台灣很大程度將命運交由北京作決定,無疑將台灣置於險境。也被拿來當做「依中害台論」的支持論據,這又是一種「半套詮釋」的偏頗。

威爾遜接受中央社訪問即表示「最接近台灣的競爭者是南韓,雙方在大範圍產品上角力,南韓已和歐洲聯盟、美國等夥伴簽署多項雙邊自由貿易協定,年底也許將與中國大陸簽署」,他認為「中韓協定將加速台灣經濟的孤立,台灣必須參與區域整合。」這些觀點都被忽略。

對其觀點被「半套詮釋」,威爾遜也對中央社表示,「報告並未提及台灣應該或不應該與中國大陸推進經貿往來,不過內容清楚說明,過去10年台灣被亞洲自貿協定潮流排除在外,導致過度傾向單一貿易夥伴─中國,這才是報告的重心。」

綜合來看,威爾遜核心主張是台灣應加速區域整合的進程。但台灣加速區域整合的自由貿易化進程,有可能繞開大陸嗎?這一點,數字會說話。對大陸(含香港)的出口依賴,從民進黨執政的2000年,自24%上升到2008年的40%;馬英九執政6年,2013年反略降為39%。可見民進黨的策略,非但不能減少對大陸的依賴,反而加速了依賴。

這是大陸經濟實力快速上升,而台灣卻在世界經濟舞台上邊緣化的雙重因素造成的。民進黨以為頭痛醫頭,跳過大陸就可以降低依賴,殊不知,這只是更增加台灣的邊緣化,對大陸的依賴不減反增。想繞開大陸,結果不但繞不開,反而因為加速邊緣化,使得台灣更依賴大陸。

希拉蕊說和中國打交道要「小心」,但也強調要「精明」。民進黨的小心我們不擔心,但忽視經濟現勢,和大陸經濟斷鏈,加深台灣的邊緣化,這會是比較「精明」的做法嗎?

羅智強,作者為中原大學兼任副教授)

 

原載 2014年08月18日 中國時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羅智強 的頭像
    羅智強

    羅智強

    羅智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