趁著工作空檔,我申請了史丹佛大學的訪問學人。過程非常順利,很多朋友很好奇是如何申請的?

最重要的就是:強烈的念頭。



每個人都有長項與弱項,人生最常面對的情境就是,「成功模式」會讓自己愈來愈依賴長項,陷在「優勢循環」裡。待在舒適圈嚴格來說也沒什麼不好,但缺點是,弱項會愈來愈弱。一則沒有時間去改善弱項;二則,沒有勇氣。

當有一天,生涯遭遇重大挑戰,成功模式無法維持,一直依賴的優勢循環難以為繼,有些人,會將之解讀為生涯的挫折。但其實這往往是重要的人生機會:讓自己有機會面對弱點。面對它,才有機會改善它。

我的弱項很多,其中一項,則是英文能力與國際交往經驗不足。

所以,當職涯面臨瓶頸,立刻鑽入腦子的念頭就是:好好面對並改善自己的弱點吧!我決定申請國外大學訪問學人,補強弱點。

這是個挑戰,方方面面都是。首先,連怎麼開始申請,都一無頭緒。傻人就用傻方法,我決定亂槍打鳥,先列出想要申請學校或研究機構的名單。例如哈佛大學、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、英國亞非學院等等。當時,史丹佛大學反倒沒在名單中。

我先寫信給布魯金斯,問問有沒有機會在暑假去訪問,也同時打聽哈佛大學有沒有相關計畫可以申請。這二條路都走不通,時間太趕,離我預定啟程的時間只剩二個多月,大多的計畫都已截止。

但布魯金斯方面回信告知,史丹佛大學最近剛好有台灣研究的研討會,我也許可以去試試。我便寫信給史丹佛大學,史丹佛大學效率驚人,我寫信的第三天就回信向我要個人簡歷與研究主題,我第四天立回,再隔二天就收到好消息。對方認為我過去的工作經驗,對他們的研究主題有幫助,便邀請我擔任訪問學人。

去信時,我沒有把握,可以順利申請到訪問機會。但我打定主意,一家一家的試,如果今年行不通,就申請明年的,總之,就是下定決心出去。失敗無所謂,不放棄嘗試最重要。

還好我沒有瞻前顧後,先把事情想難而放棄。而另一個感想是,面對自己的弱點時,過去的長項也會是彌補弱項的資產。剛好我過去的工作經驗,是史丹佛大學這個系列研討會需要的,一拍即合,也就順利促成了這一趟訪問行。

願面對弱點、妥運用長項,加上傻人傻膽的行動力,想想,一周搞定訪問申請這件事,有些運氣,也不純粹是運氣。

(作者為史丹佛大學訪問學者)

原載 2014年07月21日 旺報

arrow
arrow

    羅智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