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拋出「基隆台北合併」的議題,部分傳統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的報導重點,不是放在基隆台北該不該合併的利弊討論,而是放在筆者說的一句話:「國民黨對不起基隆人」。這倒值得分析。

這顯現部分電子媒體難以在政策議題焦聚,只能找辛辣的政治點切入的現象。而且即便從政治而不是政策面切入,也還會發生斷章取義老毛病,透過自設立場的「斷句法」,來扭曲當事人發表意見的原意。

「國民黨對不起基隆人」這句話是出於我發表在《中國時報》的文章〈基隆之病,解藥在台北〉,原句是:「出了這些有問題的首長,國民黨對不起基隆人,但民進黨也不用竊喜,結構因素不改,只不過是換個出包的顏色,不會換掉出包的因子。民進黨政治人物的『清廉基因』,有比國民黨好嗎?」

而在隨後發表的另一篇文章〈請穿基隆雨鞋找解方〉中,則提到,「2000年台灣選出了陳水扁當總統,但陳水扁後因貪汙身陷囹圄,照名嘴先生的邏輯,難道,也要簡化為『台灣人死好』?」

換言之,我質疑的不只是國民黨,也包括民進黨。提出質疑的重點不是在人,而是在制度。我想說的是,制度不改,出包的基因不會消除,不管藍綠執政,基隆就會陷在困境循環。所以我說,選基隆市長固然重要,但制度改革更重要。

這些理念,在部分媒體的報導中都消失了,只剩下「國民黨對不起基隆人」。對於這樣的結果,筆者並不意外。

這是台灣公共議題討論的長期困境,不能就事論事的進行政策的深度思辯,只能浮在政治上最淺的地方打轉,就如同柯文哲面對北基合併的提問,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先傾聽理解政策,而是先用政治語言開罵「哪個混蛋想出來的」。因為,這種語言風格,受部分傳統媒體所喜,柯文哲投其所好,媒體爭相報導,也算各取所需。

這種情形該怎麼辦呢?我認為有志討論公共政策的人也不必灰心。因為這些負面媒體的特性有四:負、暴、淺、短。也就是只看負面、語言暴力、缺乏深度、旋風消費。

要對應這四特性,我們必須擁有四耐性:正、和、深、長。

正:指的是,強調正面建設性,多聚焦政策討論本身。和:避免以粗暴語言隨之起舞,以理服人而不是以罵折人。深:保持深度但謙卑的論說,讓民眾一步步的理解政策全貌。

而其中「長」字訣,我認為最重要。若干負面思維的媒體,看起來威暴強大,但最大弱點就是,只能短視短線,像蝗蟲一樣掃過議題丟下爛攤子、不回頭就走。因此,真有心要討論政策議題,要有挨過第一波蝗蟲攻擊的心理準備。

他強任他強,就是低頭默默論述,以滴水穿石的長線精神,去對應部分負面媒體的短線暴擊。

公共政策討論,是一場理念的馬拉松,要相信,所有的懷疑,都會過去,我們要做的,就是低頭播理念的種,然後讓時間的水去鬆土,等待發芽。

無論如何,提出「基隆台北合併」議題之前,我就想過,會被很多的政治陰謀論夾擊,但此一虎山,我知道是非行不可的了。我希望的是,拋磚引玉讓議題浮上檯面,除了人的問題外,也讓大家思辯基隆困境,要如何在制度上尋解方。(作者為基隆台北合併讚發起人)

【原載中國時報20140709】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民進黨 基隆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羅智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